
协会动态
来源:本站 | 发布日期: 2023-10-13 09:19:33 | 浏览量:364274
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,产量超过400GWh,同比增长超过43%,锂电池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6,000亿元。海外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同样在攀升,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达到69%。相应地,锂离子电池负极、正极材料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
后石墨负极时代提前
得益于丰富的储量、高能量密度、高功率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,长期以来石墨占据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主导地位。
石墨负极,风起云涌
在当前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中,被认为下一代的负极材料,例如硅碳、锂金属等,产业化应用技术成熟度不足、成本较高,且与之匹配的电解液、黏结剂等配套体系仍需磨合与改进,短期内难以撼动石墨类负极的主流位置。石墨类负极材料仍将作为市场的绝对主流,但其产业结构却可能发生较大变化。
一方面,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战略目标及能耗“双控”政策助推下,天然石墨由于无需石墨化过程、成本低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等优点,在各种应用领域的渗透率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。但是锂电池续航能力需求提升和快充技术的进步,要求不断突破负极材料的比容量。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,由于苛刻的使用环境,对负极材料的比容量、一致性、倍率、低温性能等要求很高,天然石墨仍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。
另一方面,双碳时代,石墨化高能耗、高成本问题凸显,以人造石墨为主的负极材料企业压力变大。完善现有石墨化工艺与装备技术,降本增效箭在弦上。
同时,随着固态电池、燃料电池以及石墨烯技术的飞速发展,未来石墨负极的发展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