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协会动态
来源:本站 | 发布日期: 2023-11-20 10:55:35 | 浏览量:355814
2023年9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对《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(2023-2028年)》进行了批复。
这意味着,常州期待已久的第三条地铁线路获批建造。
2019年9月,常州开通了首条地铁线路,成为江苏省第四个拥有地铁的城市。
目前常州共有两条地铁线路,分别为地铁1号线和2号线,总里程54公里。
来源:常州地铁
值得一提的是,常州此次获批是地铁5号线先行段(揽月湾站~西太湖站),而之前规划的3号线和4号线已经延期建设,具体原因不明。
不过,根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和要求,线网规划任务为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、发展目标,确定线网功能层次、规模和布局,并作为后续建设规划编制的依据。
据此,只能说5号线的沿线发展对于常州来说,更具急迫性。
但这也有个疑问,国家近年来严控城市地铁申请和建设,常州为何能获批新地铁项目?
我们之前文章提到,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现行规定,地铁申报城市,GDP要在3000亿以上,财政收入不少于300亿,常住人口300万以上。
总体来看,常州很多指标都符合相关要求。
2022年,常州GDP为9550.1亿元;今年上半年GDP为4525.4亿元,同比增幅7%;财政收入这块,今年1-6月,常州为383.55亿。
再看人口,常州常住人口536万,看着不起眼,但其中变动非常大。
2019年左右,常州的常住人口大约470万人,可从2020年开始,常州人口开始快速上升,至2022年底,常住人口达到了535万人,两年人口净流入超60万。
人口净流入增加,最大因素就是地处苏南的常州,随着装备制造业,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,早已不是昔日的“小透明”城市。
一直以来,江苏被称为“散装江苏”,原因就是省内城市竞争激烈,互相“鄙视”,尤其是苏南四市。
所谓“苏南模式”,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,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、无锡、常州和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,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。
苏南的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中,苏州作为“最牛地级市”,算是四兄弟中的“老大”,因此无锡基本都是以苏州为标杆,彼此互帮互助。
南通和常州一直是“难兄难弟”,无论经济总量,还是城市化率以及人均GDP,都不如苏州、无锡。
不过,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,南通的离上海近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,经济也随之腾飞,有人甚至提出了“北上海”的说法。
苏通大桥高速公路 来源:南通交警
经济总量上,南通始终力压常州一头,因此也不愿再和苏南兄弟们厮混,而是抱紧上海,埋头发展经济。
由此,苏南就只剩下苏州、无锡、常州三市。
可无锡只愿意和苏州玩,苏州也一样,彼此抱团时总会有意无意撇开常州,被人戏称为“苏锡无常”。
无锡和苏州对常州的挑剔甚至延伸到饮食上,经常会说“苏州有汤面,无锡有酱排骨,常州只有酱萝卜”。
仅从经济上看,苏州和无锡都早已是“万亿城市”,而常州还在“万亿”门外徘徊,就连产业机构和文旅发展等相比下来,都处于“弱势群体”,相互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。
而且,江苏重教育,苏州和无锡都有不少著名大学,比如苏州大学、苏州科技大学,江南大学等。可常州在大学这方面的发展就有些不尽如人意。
其实,常州的地理位置很不错,地处上海和南京之间。京沪高铁、沪宁城铁、沪宁高速、宁杭高速、312国道、京杭运河……都从常州经过,尽享交通便利条件。
常州也因此东可吸纳上海的外溢资源,西可接受南京的产业转移,地区经济得以飞速增长。
按理说,常州9000亿的地区生产总值足以傲视全国90%以上的城市,可面对2.4万亿的苏州以及1.49万亿的无锡,常州还是有些底气不足。
说到底,不是常州“弱”,而是苏州和无锡的经济实在太过强悍。
从历史上看,常州之所以没能赶上苏州、无锡发展速度,源自经济发展模式没能与时俱进。
苏南地区早期经济发展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,但苏州和无锡很早就进行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调整,重点是发展科技型企业,并围绕高科技产业建立了产业集群,走上了规模化道路。
而常州早年靠出口机电、服装等,日子过得很舒服,转变经济结构的意愿就不是很强。
甚至到2008年前后,常州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高达56%。经济结构单一,主动发展的动能自然不足,一直被视为三线城市。
面对苏州和无锡的快速发展,常州没法不着急。
作为老牌工业城市,常州一直立志做制造业强市的城市,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,显然不符合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从2011年开始,常州开始主动调整经济结构,可以简单概括为减少外贸出口依赖,注重科技创新、引进大项目,重视内需和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。
围绕智能装备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,常州以创新驱动发展,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始了持续发力的过程,成绩令人刮目相看。
在智能装备领域,常州通过升级传统工业项目,积极培育输变电及发电设备、工程装备、数控机床、内燃机及内燃机配件等省重点培育4大产业集群,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
同时,常州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,在全国率先布局以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,带动和提升了一大批新型材料行业的快速崛起。
如今的制造业早已从单纯的手工生产过渡到工业化机器人领域,常州原本就有金石机器人、江苏骠马智能装备以及常州唯精医疗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企业,从生产“关键零部件”到“整机生产”再到“系统集成”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建成,常州的协作机器人产量成为全国第一,为制造业提供了细分行业的支持。
现代工业打造其筋骨,而数字化赋予其灵魂,城市经济也因此发生着改变。
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,常州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出现趋势性下降,截至目前,常州对外贸的出口依存度下降至约30%。
产业振兴,既要重磅政策撬动,也要金融资源的赋能,才能形成高端资本的强磁场。
目前,常州市区两级共设立主投新能源的基金27支,总规模264亿元,累计投资常州本地新能源项目70个,投资总额118亿元,撬动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。
与此同时,常州还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龙城科创发展基金,下设产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,连续三年以不低于50%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,引导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、投小、投硬科技。
如今,新能源产业早已成为常州制造业一张亮眼名片,博得了“新能源之都”的美誉。
新能源产业对常州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可估量。
2022年,常州动力电池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1%、223%和29%,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.2%、26.2%和14.8%,常州工业开票销售收入也首次突破两万亿元,增长17.5%。
也是因为新能源产业的支撑,2022年,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.1%,高于江苏省全省水平5.8个百分点。
提到常州的新能源产业,就不能不提其新能源车产业。
在常州,有个“三页PPT造车”故事:2016年,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带着三页“理想”的PPT来到常州武进区,为自己的创业公司车和家(后改名理想汽车)寻找生产基地。
经过多轮密集洽谈,武进高新区以“厂房代建+招投结合”的创新模式深深吸引了李想的团队,“当时武进产业基金还参投了理想汽车7.8亿元融资”,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由此落地。
理想汽车常州工厂
常州其实原本就有汽车工业,这些年围绕上海的汽车发展承接了不少产业转移项目。但整车制造一直是常州的软肋,也是其梦想。
因为理想汽车的到来和市场影响力,常州的“梦想”也很快实现了。
2019年,比亚迪来到常州新北区设厂;2022年1月,第一辆“常州产”的比亚迪车正式下线。常州北有“梦想”(比亚迪,Build Your Dream)、南有“理想”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。
2022年11月,胡润研究院发布《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》,列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,常州位居第五,仅次于深圳、上海、苏州、北京,其新能源产业发展程度可见一斑。
常州在新能源产业一直有着“2+5+N”的说法,其中“2”是理想、比亚迪两家整车企业,“5”是包括中创新航、蜂巢能源、江苏时代、时代上汽、北电爱思特等在内的5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,“N”是指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。
自古“好马配好鞍”,在其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,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动力电池产业。
能在动力电池领域分杯羹,是因为常州金坛区,在2015年听说地处河南洛阳的中航锂电(现改名为“中创新航”)遭遇诸多困难,便主动上门招商,通过给企业注资,与企业共同进退,最终让其“起死回生”。
如今,中创新航电池装车量位列全国第三,仅次于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。
常州新能源产业也在深耕多年后,结出了硕果。
2022年,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万辆,位居全国第六位;同时,2022年全国的动力电池产量中,有20%直接来自常州,直接带动了千亿规模的市场。
综合下来,常州的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动力电池产销量都占到江苏全省的一半,相当于苏州、无锡、南京等城市之和。
正因此,常州在“新能源之都”的竞争中,意外跑赢了昔日的两位“爱答不理”的小伙伴,取得了领先。
或许,正是因为新能源产业的崛起,繁荣的制造业体系,以及人口的持续大幅流入,才是常州再次获批地铁项目的重要原因。
今天,奋斗中的常州距离“万亿之城”只有一步之遥。
没人知道跨过“万亿”之后的常州又会开启怎样的篇章,柳暗花明的故事,永远值得期待。